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技术交流

千年壁画古建寻访记

时间:2013-06-17 08:57:21   来源:元境景观   浏览:3100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土地贫瘠的山西拥有目前中国质量最高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记录着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实物,是今人追根溯源的重要例证。
  车出平遥,在连绵不断的大山中穿行,四周的景色略显单调。到了长治市平顺县境内,我们下了高速,长治是山西的产煤重镇之一,在一辆辆运煤车的陪伴下,我们的小车开上了寻找大云院的县级公路。
  大云院在平顺县实会村北的双峰山下,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天福五年建弥陀殿及方丈诸室,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宝塔。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七十二年的短暂历史中战火烽烟不断,但这七十二年却又是承继盛唐余韵,开启两宋大观的重要通道,这个时期的很多艺术形式介于唐、宋之间,特别具备了演绎、变化的标本价值。据称目前山西保存了三座五代时期的木构建筑:平顺县的龙门寺、大云院和平遥县的镇国寺。我们要去的大云院中到底藏了什么宝贝呢?
  路随山行,一个开阔的小广场出现在我们眼前,广场北头有一道朴素的红墙黑瓦,那就是大云院,跳下车,一股不同凡响的感觉猛地把我们给包围住了。看似淡定的大云院背靠一道长长的弧形山梁,这个东西向的山梁上有九条支脉从北向南延伸,远望正如九条巨龙从三面环抱而来,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圆环,圆环的正中有一座小山丘仿佛一颗硕大的宝珠,大云院就建在这颗“宝珠”之下,古人称之为“九龙戏珠大云院”。就在我们充分享受着这奇特地形蕴藏的神秘能量时,陪同突然发现大云院大门紧闭,空荡荡的山间寺前,就只有我们6个远道而来的外人。“门上有手机号,门上有手机号。”挂着大云院文物管理所牌子的木头小门上有一行粉笔字,那是一个手机号码,告诉来访者如果没人接待,请打这个手机。
  当然不能空手而归了,我们立刻拨通手机,10多分钟后,一位中年妇女气喘吁吁地出现在山道上,她正是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辛密勤。时近正午,她赶回山下村子的亲戚家帮忙办事,但是只要有手机打来,她就必须立刻回到岗位上。
  一把简单的铁锁一扇普通的木门之后,是国内仅存的五座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弥陀殿,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建起的弥陀殿虽经后世多次修整,但梁架结构却完整保持了五代的风貌,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五代木构建筑。大殿投影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缓,出檐深远,正观两翼齐伸,形制古朴,庄重稳定,保留了浓郁的唐代建筑风格。不过,与唐代建筑相比,弥陀殿中新增加了一个构件———普柏枋,这是中国现存建筑中使用普柏枋的最早实例。不可思议的是,清康熙三十一年夏(1692年),山洪袭来,整个大云院损失惨重,唯这座宝贵的弥陀殿和寺外的七宝塔得以幸存。
  更为珍贵的秘室之珍就在弥陀殿内。我们在辛密勤的指引下,在殿内东墙上看到了一组壁画,总共21平方米,这是我国寺庙道观中唯一一处五代壁画,被称为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
  站在已经需要仔细辨认的画作前,那些圆润丰满的佛、菩萨、天王、罗汉、飞天虽然不再完整鲜亮,但是在灰暗的墙色之上,他们的目光仍然照进了观者的心里,他们是宗教故事中的神仙,但又好像是千年之前的普通生灵,他们的表情和身体,生动活泼,他们的存在让那些绘制他们的无名工匠以这种形式得以永生。站在微风拂面的大殿内,四周静谧无声,先前在院中枝头鸣叫的鸟儿似乎也知道那千年秘珍开启之际,不得吵闹。
  女承父业的辛密勤从孩童时代就跟随父亲到大云院看护,几十年中她与丈夫以寺为家,两代人的看护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可言说的修行。她为来宾们认真讲解,她甚至稍稍容忍我实在想留下那些美妙身影而关掉闪光偷偷地按几下快门,她还编著了一本名叫《大云院》的小册子,这座千年古刹和壁画,应该已成为她的“家人”,这实在是一种很大的福报。
  在辛密勤热情的指点下,我们很快找到了开往天台庵的道路。“王曲村”写在进村的一块照壁上,照壁前的路左右两分,往哪里?缘分使然,我们决定向右走,村里正好有集市,各类摊贩让本就狭窄的道路更加难走。车行几分钟,终于找到个可以歇脚的平地,下车后向一位行人打听“天台庵在哪里?”“在那边儿,你们都走过了。”
  顺着来路我们走到了集市最热闹处,一位脸色黑红、背着手踱步的男子被人喊住:“喂,这几个人要看天台庵呢!”与我们迎面相对的正是天台庵文保员刘建红。如果没有刘建红的带路,估计我们还是没法子找到“隐于市”的天台庵。天台庵建在王曲村中心坛形孤山顶上,周围则是村民的各种房舍。———可是,请不要因此轻视了天台庵。在中国明确建于唐朝的木构建筑仅存四处: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芮城县广仁王庙,平顺县天台庵。
  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天台庵建成。1106年的风雨过去了,天台庵只存一座殿堂,可是它的气质却同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十分神似:建在高1米左右的石台上;平面呈方形,出檐深远、屋顶平缓;建筑内外没有太多繁杂装饰,结构简约经济; 转角斗拱的用材断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具有我国早期木构建筑的特质。
  刘建红特意把天台庵的大门合上,让我们仔细观察。原来这扇高170厘米,宽130厘米的木门是用一块“独木板”做成的。“你们看看这木头的年轮嘛,它们是个圆,是完整的!”刘建红骄傲地亮出答案。
  千年的风雨只为天台庵留下了一座建筑,不过殿内梁架上那些满身金甲的彩龙,却很不一般,因为这些金龙个个都是“五爪龙”。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偏远山村中,一座被认为是乡土建筑的唐代寺庙中竟然绘有皇家专用的五爪金龙,天台庵的背后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来源:姑苏晚报